一、个人情况简介

本科中上985冷门管理类专业,2018年高考全国二卷,数学141分,英语146分,四级英语637分,六级英语581分,本科学分绩点中等偏上,无竞赛,无实习,ACCA通过5/13门;
2022一战(两财一贸中的一财hh),初试249分,复试被刷;
2023二战贸大,初试250+分,复试录取;
一战从21年7月初开始备考,二战从22年10月初开始备考;

二、初试备考经验

(一)写在前面

一战备考的过程中我购买了某机构的全程班(初试+复试),二战备考则是在复试阶段购买了老生研路的院校定向复试课程。两年学习过程中,我的看法是,辅导机构的存在和最终考试成绩并不会呈现完全正相关关系,但是辅导班的教研水平和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显然有非常大的联系,非常感谢粥粥学姐的帮助,让我如愿上岸一志愿呜呜。
个人看法:机构各类课程产品的作用主要有三类,一是讲授知识,二是学习进度规划,三是减少及消除信息壁垒。大家在考虑是否选择某机构的某项产品时,也可以从这些角度衡量其实用性、可替代性和性价比等等,不要幻想自己可以在购买之后高枕无忧,而大家务必始终保持学习的主动和谨慎。
因为一战没有考上,所以这里就不具体说是什么机构啦,今天重点给大家说我的备考嘻嘻!
初试备考部分我会分基础、强化和提高阶段来归纳总结。

(二)基础阶段

管综数学和逻辑:

数学和逻辑都是在一战时听了某机构的基础课程,做了相应的资料练习。因为我本身中学数学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所以在基础阶段的学习没有太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对于基础同样较好的同学来说,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应当在短期内完成(逻辑的基础知识学习也是一样,形式逻辑、论证逻辑和综合推理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不要占用太多时间。
如果中学阶段基础有漏洞,则要适当在此放慢脚步,不要急于求成,搞清楚每一道疑难习题的思路,以点带面才可以厚积薄发,必要时可以使用中学教材查漏补缺。
资料使用市面上口碑好的教材就可以,基础阶段没有太多讲究。我是使用了某机构资料,感觉也并不出彩,在此不做推荐。
二战时,在10月之前都在备考CPA(然而非本专业考生学起来真的好难QuQ,本科毕业之后学了三个月,什么都没通过),所以省略了基础阶段。
管综写作:
一战时基础阶段经过学习,先掌握了管综考察要求,再大致练习了论效的各种驳论类型对应的话术,论说文练习了2-3篇。
我在一战时选择的机构在管综写作这一块做得,可以说真不怎么样……甚至产生了一定的误导作用。管综写作的备考过程中,二战对我帮助最大的还是粥粥学姐,相关事项会在后文强化阶段详述。

英语

在我整个求学过程中,英语都是最为擅长的学科之一,所以备考过程中相应投入英语的时间精力也较少。从本科入学开始到决定考研,我都保持着一定的频率每天背记单词,这对于考研阶段减轻英语备考压力非常有帮助。单词APP的使用不必拘泥,扇贝单词和不背单词我都用过,使用体验都不错,目前坚持在用的是不背单词。单词的学习没有其他要义,就是读、记,配合APP里的例句加深理解,务必重复至考前。
一战时,在开始规划基础阶段学习前,我先做了21年最新的英语二真题,评估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完型错1个,阅读理解和新题型等无错误),整体把握了考试难度。
听完了机构讲授的主观题型,掌握了翻译要点,以及大小作文考察题材、体裁及功能句等。对于英语二主观题,大家在备考时同样选择市面上口碑好的老师,结合个人喜好决策就可以。我报名的机构老师水平较普通,在此也同样不做推荐。
二战时,由于时间限制同样省略了基础备考,但仍保持每日背记单词。
 
背单词的时间投入

(三)强化阶段

数学:

一战时使用了某机构资料和一部分陈剑《高分指南》,可以说《高分指南》的质量比机构资料明显要高(由此可见选择质量差的机构并不一定比自学更好ww,大家一定要慎重选机构),甚至我在晚一些做《高分指南》的时候会感叹怎么没有早一点做。
二战从10月开始,没有任何铺垫就用了王杰通《题源》。《题源》的特点很直观也很突出,一是量大,二是难度相对较大。我使用《题源》的方式是:章节例题部分,先盖住答案,自己做,然后对答案,除却个别非常简单的题目之外,对答案之后学习参考答案的思路;个别较为复杂、步骤繁多的题目,再自己在白纸上重新写一遍解题过程,第一遍做题时尽量吃透。
 
《题源》的打开方式

《题源》不太适合用来夯实基础,如果目标院校初试分数并不高,是否选择它也有待商榷。事实上,我在二战的时候并没有做完《题源》,如果是想要短时间内完成一轮强化,使用《题源》的任务量可能会显得有些繁重了。
22年后,各个社交媒体平台都多见推荐《题源》。实际上,对于22年管综数学来说,《题源》例题量大而全面,覆盖了很多偏难偏怪的题目,如果当年的考生吃透了此书,在考场上无疑有相当大的优势;然而,正如大家所见,23年管综数学相比22年难度骤降,体现出了一定的反押题趋势,因此《题源》的“性价比”如何,仍有待商榷。

逻辑:

一战时仍然主要使用的是机构资料,不做赘述。把综合推理部分做了2遍。
《逻辑1000题》。做完了专题部分,配套的成套模拟题做得不多。
二战时用当年新版《逻辑1000题》,做完了专题部分,相当于复习了一遍知识点,配套的成套模拟题做得不多。
路青阳《610综合推理》。自我感觉这是市面上针对综合推理最好的教材,但在着手刷题之前需要先完整学过一遍综合推理各类型题的思路。与使用《题源》的方法类似,做起来手感生涩、耗时长、方法繁琐不简便的题目,注重学习答案思路。
《610综合推理》的特点也和《题源》比较像,题量大,部分题目偏难甚至难度超纲。同样,这本书我也因为时间限制没有做完,但明显感觉到了提高的作用(但23年管综出现部分综推新题型,且综推数量较大,我的管综失分也多数归因于综推,主要是模考太少的缘故,后文详述)。

管综写作:

一战和二战时都是边练习历年真题边精读《别让我背长素材》。简单来说教授的是怎样在考场上快速搭建管综写作的思路,即使是生僻题材,也能做到有话可说。
在这个阶段练习写作时就要掐表看时间,营造紧张感。
写作练习主要使用了真题,一战时和二战时近10年真题都掐时间写了一遍。写完精读参考答案,勾画可供学习的句子,消化吸收。

英语:

一战时近10年英语二真题客观题做了一遍,所有文章都要精读,不要留下任何理解起来模棱两可的句子。我用的是张剑的黄皮真题,客观题答案解析和主观题的范文质量都很高。二战时只做了5年左右的真题,因为一战时一刷真题和考场上的情况都是每套保持错误率在1个完型、1个阅读理解以内,所以没有再做额外练习。
目标院校在旱区和冲击高分的同学务必重视主观题。一战时我的英语成绩是86分,但客观题只扣了2分,可见旱区对主观题要求之高。
一战时主观题跟随的还是我上文提到的(好像一直在避雷hhhh)机构老师,在一战初试成绩出来后,我认为该老师教授的内容有些局限于功能句和模板,并不能满足高分段考生的需求。
二战时使用的写作教材是黄皮《考研英语写作高分突破》,很推荐,范文表达比较高级,模板也很有用。因为时间限制,这本教材我消化的不多,甚至战略性放弃了部分体裁的准备(参考了一些老师预测,考察概率比较低的),这一做法不可取,大家在备考时尽量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自己整理的英语作文

对于英语基础比较扎实的同学来说,翻译部分不必投入过多精力。选择市面上口碑较好的老师,听课和练习真题就可以,简单来说答题要点就是“说人话”,符合中文习惯的表达,杜绝冗长晦涩的句子。
一战时练完了近10年的真题主观题,二战时因为时间限制仍然是只写了5年左右,考前5天左右因为自觉主观题准备不充分而临阵磨枪,使劲整理各种素材和表达hhhh,考英语之前的中午还在看《考研英语写作高分突破》。

(四)冲刺阶段

关于管综真题和模拟题的使用
我并不是在冲刺阶段才开始使用真题的。一战时我在7月左右就做了最新年份即2021的真题,因为当时在基础阶段感觉知识点都是高中比较熟悉的的内容,所以想对真实的考察难度先有一个感知。一战时第一遍做真题是在强化阶段,没有掐时间,每一道题都是完整理过思路,也对照参考答案学习过自己的思路繁琐笨拙在哪里;第二遍做真题大概相隔了1个多月,大概到了冲刺阶段,思路流畅了很多,速度也大幅加快。二战时是在开始备考不久就刷了一遍真题,因为时间限制没有完整二刷,而是把之前所有关于真题的做题痕迹(包括一战时的)收集起来,把所有曾经错过的、思考不流畅的以及不会做的题目,在笔记本上完整写了一遍解答过程。
不要过多参考20年以前管综真题的难度和答题状况,作为择校和自我评估的决策因素。一方面是因为管综考察难度肉眼可见地在近3年内有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各路教材和培训机构都是根据考察的题型、思路等编制教学内容,这使得我们对往年真题自然都会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而实际上管综考察范围(指数学)涵盖小初高12年的课程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千变万化(大家也体会到22年和23年的考察风格了吧)。
一定要重视限时模考!这是我两年初试在管综考场上发挥都不尽人意的最主要原因。模考时不要照任何借口,不要自欺欺人,直面最开始练习时可能会很惨烈的局面hhhhh。模考时可以选择与真实考试时一致的时间段(如管综安排在早上),8-10次为宜,老生研路每年都会组织模考,有需求的uu可以多多关注,或者直接联系粥粥学姐进群等通知。
我用过的质量较好的模拟题:《老生研路管综模拟卷》《鑫全10套》《鑫全5套》《挑灯成硕8套》《王杰通8套》。
挑灯成硕的题我在22一战时感觉没有大问题,但23年的逻辑模拟题部分和真题相差较大。英语不推荐做任何模拟题,做完英语二之后可以拿英语一的题练习。
冲刺阶段,或者更早一些的强化后期,注意力应该转移到做题速度提升,这时知识点不应再有漏洞。技巧型资料有各路“72技”和“101技”等等,因为我用的不多,所以难以向大家推荐。

其他注意事项: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管综答题节奏,比如我是属于中文写字很慢的选手QuQ,连着写两篇作文手很疼,所以我在模考和最后上考场时的答题顺序一直是论效-数学-逻辑-论说文。
务必保持各科手感(指熟练度和速度)直到考前,不要因为主观题难练就偷懒,管综写作速度也是致胜关键。 

三、复试备考经验

(一)写在前面
希望所有备考MPAcc的同学认识到:管理类联考考生在初试阶段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但是与其他专业相比,复试的难度和压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目前各大社交媒体上关于MPAcc的宣传营销大多集中于初试;
我在一战时就因为忽略了复试的重要性而在复试阶段被淘汰。与此同时,参加复试的考生经过了初试的筛选,是一批学习能力更强的竞争对手,名校复试更是神仙打架。
简而言之,初试只是入场券,复试有最终决定权。择校时,考虑院校考取难度时不仅要看初试分数线,更要看分数段的复试录取率。
MPAcc有相当多跨考考生。希望这一部分考生在决定考取时,不要抱有“初试简单,可以投机取巧/捡漏”的心态,尽量在初试结束前对于基本会计知识、财务概念有掌握。如果以一张白纸的状态,等到初试结束再开始学习专业课,风险是很大的。
初试完了之后,许多学硕专业的考生都会休息很长一段时间,这对于MPAcc考生而言是绝对不可取的。我在一战时即使有ACCA的基础,但初试后佛系了两个月,出成绩后才开始女娲补天,复试前一个月的状态可以说是生无可恋;二战时初试备考前完整学过一遍CPA会计,还做了重点章节(金融工具和长期股权投资等)的习题,但是仍然在复试备考前期比较散漫拖沓,最后一个月也是压力爆棚。
我认为复试时对于辅导机构的选择比初试更重要。即使复试科目一样,但各院校偏好的侧重点多有不同。二战时,我选择了老生研路。选择的原因主要是在初试备考阶段就认识了老生研路的贸大学姐粥粥,加了备考群,在群里观察了一段时间,感觉到了老生研路的用心,复试成绩出来的当天就立刻购买了课程。
老生研路突出的优势在于消除院校跨考和专业跨考考生的信息不对称,可以说所有课程资料都是由上岸的学长学姐们一手教研的,都是一手资料,每年都会根据当年考情做一更新。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定向课程和划重点的资料,其中,贸大cc的专业课面试题库和英语面试题库的质量非常高。

(二)专业课笔试
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都是在1月-2月底之前完整听了一遍某机构网课(非老生研路,也不是针对贸大教材,这一遍网课基本上是跟着人大教材大纲走的)。因为初试考完和过年期间整体都比较贪玩和闲散ww,1月和2月期间学习效率并不高,也基本没有做任何习题。
初试成绩出来了,报了老生研路的贸大cc复试辅导班后:
3月初,通过听老生研路的划重点课程把握了贸大历年真题的考察热点和偏好,主要使用教材配套习题练习,没有再做额外的题(时间紧张也不允许55),使用的教材主要是贸大出版的余恕莲、李相志编著《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习题及参考解答》,蒋屏主编《公司理财》,叶陈刚主编《审计理论与实务》,以及余恕莲、李相志编著《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习题及参考解答》
粥粥学姐的划重点课程是真的会一页一页翻书,逐行逐字告诉同学们哪一个概念需要注意、哪一道计算题非常典型的,在我3月因为海量的复试范围而焦虑抓狂的时候切实地解决了问题,让我的备考有的放矢、抓大放小。
关于财务会计的准备:无论是专业课笔试还是面试的准备,都是占比最大、最重点的内容。我是基本上做完了教材习题和《财务会计-习题及参考解答》。说实话这两本书难度不大,明显是低于中级财务会计的,粥粥学姐还推荐大家做了东财出版的《中级财务会计》及其配套练习册上的部分习题,我因为时间紧张没有做,学有余力的同学不要学我TuT。
关于财务管理的准备:老生研路的划重点课程里会告诉大家,贸大对于财务管理的考察基本上集中在简答和计算题。我在练习笔试题的时候,原本计划是一章一章去做蒋屏老师《公司理财》的章节练习,但做了几章之后因为量太大,就只挑着计算题高频考点练习了。
关于成本管理会计的准备:与财务管理的笔试备考方式非常类似,根据划重点课程,选取计算题高频考点练习,粥粥学姐勾画的《管理会计-习题及参考解答》上的全部习题都做了。
关于审计的准备:这是我在复试备考期间最头疼的课程。关于审计学,我是没有任何基础的,无论是在备考ACCA还是学习CPA课程的过程中都完全没有接触过。做了几章叶陈刚老师《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章节练习之后,感觉教材习题应试性并不强,果断放弃,使用了老生研路编制的《审计学》重点总结书后附的CPA题库(学长学姐精选版),这一题库是由往届学长学姐根据贸大审计考察重点编制的,难度较大,质量也很有保证,刷的过程中从所有自感生涩的知识点出发,不断翻看、精读教材和重点总结书,基本上构建起了完整的审计学知识框架。
考前三天完整精读了一遍老生研路四门专业课的重点总结书,非常推荐。写到这里大家可以发现我基本上没有完整读完任何一本专业的参考教材,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比较偏好的应试学习方式:听课+做练习题。
老生研路的重点总结书很好地满足了我的需求,将四门专业课教材中的重点概念和公式等等提取出来,简练但不干瘪、不遗漏,使我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最后一轮知识点的巩固和深化。

(三)专业课面试
主要听了老生研路的贸大定向课,背诵了面试题库。定向课基本上不会再有关于基础知识点的讲解,而是结合当下财经新闻热点,联系四门专业课知识,引申发散,讲述面试(也适用于笔试简答题)的思考角度、答题层次,以及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面试话术”(把口语表达转化成专业表述),对我这样的跨考生来说帮助很大。
  
定向课的笔记

建议大家:老生研路的面试题库的背诵越早开始越好。今年是近三年来首次回归笔试+面试的复试考察形式,在笔试题和面试题的两面包夹之势下TuT,我的面试题库背诵基本上只进行了一轮多。在背诵不完的情况下,同样可以使用抓大放小的策略,即对于大篇表述,抓住重点词汇和主干思路,以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复述,面试时尽量多说,呈现出一种“旁征博引”的效果。

(四)英语面试
同样背诵老生研路的英语面试题库,再再夸夸题库质量~因为我本人英语基础较好,背起来感觉并不十分费力,但也因为时间关系只背完了一遍(面试之前又快速浏览了一遍),在面试的英语环节表现就不尽人意。与背诵专业课面试题库的方法相同,勾画重点词汇。题库后附全部专业英语词汇都要掌握,以防考场上遇到完全陌生的问题,不至于无话可说。

(五)政治笔试
根据贸大发布在官网的政治考纲,提前几天准备,精读相关资料,背记重点即可。

四、备考心态

在考研前,我是非常高敏感、易焦虑的性格。两年备考历程,真真切切地让我成为了一个相对理性的行动派。在无数次奔溃后学习、学习后奔溃、崩溃了再学习的循环中,我一直非常喜欢《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的一段话,在这里送给读到这篇文章的大家:
“我想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而不要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手握枪支就是勇敢。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可能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I wanted you to see what real courage is, instead of getting the idea that courage is a man with a gun in his hand. It's when you know you're licked before you begin but you begin anyway and you see it through no matter what. You rarely win, but sometimes you do.)
希望各位同学无论何时都不要否定自己,见招拆招,见山移山。
相信命运总会给我们最好的安排~